干货满满,2022年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全面解析全程减碳
时间:2022-07-15
2022年施耐德电气“数字赋能,全程减碳”创新峰会圆满落幕。作为备受行业瞩目的年度盛会,本届峰会迎来了各个关键领域的行业领袖、专家学者等重量级嘉宾,就双碳背景下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路径、全产业链减碳、能源和工业等行业的低碳转型等议题各抒己见,分享深刻洞察。
双碳是大势所趋,企业加快转型将获取先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在会上做主旨演讲,并指出,双碳是大势所趋,不是伪命题或阴谋论。“低碳转型不仅只是一种国家责任,也要考虑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短期目标,还要树立长期攻坚思想。”中国企业需要顺应低碳转型趋势,深入探索低碳领域,加大相关投资与研发创新,加快自身转型,从而在减碳大潮中抓住先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秘书长李政就双碳政策进行深度解读,并表示,双碳目标的本质是绿色革命,是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之举,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对企业来说,根本途径在于科技创新。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秘书长李政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原司长周长益强调,减碳已关系到企业生存,“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将不断提升,产业链对减碳的要求也愈发严格,落后的企业将面临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对于当前企业如何减碳,周长益建议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节约发展、坚持清洁发展和坚持循环发展。
数字赋能,全程减碳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指出:“减碳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减碳需要专业的工具和人,而软件和服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翼。施耐德电气以规划咨询为引领,依托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将深刻的行业洞察融入软件组合,为企业提供从‘顶层规划到落地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全生命周期减碳保驾护航。”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
以规划为引领
针对很多企业在减碳过程中面临的思路不清、缺乏技术能力等问题,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建议从顶层规划开始,用一张清晰的路线图作为指导。“通过顶层规划,将减碳目标与公司战略和主业相结合,制定具体步骤,从而逐步达到减碳目标。”
隆基绿能品牌总经理霍焱表示,企业面临双碳目标,首先要在理念层面认识到减碳的重要性,才能将可持续真正融入经营。其次,企业应积极加入核心环保组织,依其设定的有约束力的目标,清晰自身的碳中和路径。在减碳过程中,企业还应积极借助优质伙伴的专长,更加科学地迈向双碳目标。
周长益(左二)、熊宜(左三)和霍焱(右一)就“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实践”展开圆桌讨论
以软件和服务为两翼
在本届峰会的《今夜数字话》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表示,没有数字化,双碳目标难以落实。数字化作为智慧大脑,驱动实现端到端的智慧能源管理,并通过智慧化的系统管理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利用。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指出,数字化是当前最佳的减碳武器,其中软件是核心动力。施耐德电气坚持在软硬件技术和业务模式上进行持续创新,尤其注重软件研发的敏捷灵活与快速迭代,以领先技术帮助企业应对减碳挑战。
能源管理是减碳核心,数字化与软件让能源端到端减碳可视、可管、可控。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能效业务中国区负责人魏嗣哲提出,在能源供给侧,软件可以助力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接入和消纳。在能源需求侧,软件推动能源使用效率和自动化效率,从而助力减碳。
陈煜波(左二)、张磊(左三)、魏嗣哲(右一)就软件与创新展开讨论
双碳时代,如何以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创新,助力企业提升效率与竞争力?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缪荣表示:“双转型并不是简单的转变,而是系统化的长期工程,企业需要借助专业服务,创新产品,重塑发展边界,再造组织能力。”
沃尔沃汽车亚太电子软件和间接采购高级总监沈燕敏认为:“企业需要兼具数字化能力、碳中和丰富经验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合作伙伴,提供不同维度的创新建议和方案。以汽车行业为例,企业达成碳中和目标需实现产业全链条的净零排放。”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陈蔚蔚指出:“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服务是行业的数字化和低碳转型的价值放大器。施耐德电气正持续推动服务创新,融合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和深厚的行业专长,保障企业运营的安全、稳定与可持续性,加速企业实现双转型的目标。”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关键电源业务中国区负责人朱文沁进一步表示:“面对变化,只有以创新作为驱动,才能让服务真实地切中用户需求痛点。当前,传统服务正通过数字化创新不断拓展边界,也不断融入到更多新的行业应用场景,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更大价值。”
陈蔚蔚(左一)、缪荣(左二)、沈燕敏(右二)、朱文沁(右一)出席“服务创新”圆桌论坛
以开放赋能的管理和文化为基石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文化是践行可持续的强劲内驱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原院长毛基业表示:“最强大的力量是制度、价值观和文化,只有在组织与领导力、文化和人才等层面注入可持续思维,可持续目标才有可能落地。”
毛基业(左)、张琰琰(中)、贾晓平(右)出席“企业长青之本 可持续的文化与人才”圆桌论坛
施耐德电气“意义、包容、赋能”的员工价值主张,就阐述了企业如何为员工提供有价值的工作,激励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人力资源中国区负责人张琰琰指出,施耐德电气可持续的文化建设,核心是人。“员工只有在充分包容和赋能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创新潜能,使个人成长与企业目标更好契合,从而形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参与圆桌讨论的企业伙伴,北京博锐尚格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贾晓平表示,中小企业也需要不断借鉴大型企业的经验,在实践中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的考量范围,在发展中不断创造条件,向双碳目标靠拢。
以创新为引擎
实现双碳目标须依靠新能源、电气化和能效提升三大路径,而这些路径的实现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在日益紧迫的减碳压力之下,只有将创新作为强劲引擎,才能推动各行各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能源管理低压业务副总裁高深指出,施耐德电气高度重视对研发创新的投入,并加大“敏捷创新”力度。“敏捷是基于价值驱动的交付,关键是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快速响应变化,通过‘小步快跑’为客户实现价值。”
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能源管理中压业务副总裁姜岚表示,敏捷创新拥有自身的理念与思维,即一场“守-破-离”的进阶之路。通过基于实际产品和技术情况进行适配后,敏捷同样适用于硬件项目,在实践中充分考虑后期迭代需求,最终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高深(左)与姜岚(右)探讨以创新为用户实现价值
关于创新,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也表示,施耐德电气始终坚持软硬件技术融合,尤其要注重软件研发的敏捷灵活与快速迭代。施耐德电气将坚持以创新为引擎,打造具有变革性意义的技术,助力完成减碳这项历史性的任务。
“绿色能源管理”:创新驱动引领未来
能源是减碳的关键领域。在“绿色能源管理”论坛上,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能源管理低压业务中国区负责人任婧指出,构建一个更加电气化和数字化的未来是实现“零碳”的关键。在这一进程中,技术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施耐德电气将借助“创新产品”、“软件端到端”、“源网荷储一体化”三位一体的关键创新,为客户持续创造“可持续、高效、韧性、灵活” 四大价值,并协同产业上下游生态伙伴,共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能源管理低压业务中国区负责人任婧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势必为电力、能源和其他各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指出,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除了在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需要机制保障方面的创新。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类似,提倡电力系统的保安全、保供也应该是一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德国能源署北京联络处主任、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越来越高,传统能源的调节作用已不足以满足整个电力系统的需求,新型电力系统的调节机制所有人都可以参与。
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中压业务战略与行业拓展副总裁薛毅指出,通过柔性化和数字化共同构建出一个新型电力系统,是我们面对新能源给源网荷储真正带来的挑战时的一个共同的策略。
薛毅(左一),蒋莉萍(左二),陶光远(右二)和张翼(右一)探讨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能源变革
落实双碳目标是一项紧迫性系统工程,要求能源价值链各环节打破壁垒,不断加强融合发展与开放合作。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联盟&创新投资中国区负责人李瑞表示:“面对刻不容缓的气候现状,社会、企业及个人都不可缺位。其中,企业是关键主体,技术创新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创新是关键利器。”
中国能源网总经理周涛指出:“电力是非化石能源最重要的应用模式,是双碳进程中的排头兵。而实现能源产业升级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从理念到技术的全面创新。”
新兴技术与传统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是能源转型升级的核心。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事业部总经理李磊表示:“通过新兴技术与创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支持和帮助人、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繁荣持续发展的必要驱动力。”
侯正(左一),李瑞(左二),周涛(右二)和李磊(右一)畅谈能源领域的生态共建
当天,施耐德电气全球首创、中国首发的绿色创新产品也纷纷亮相,包括全新一代 EvoPacT HVX 中压智能真空断路器、全新一代TeSys系列电动机控制与保护产品、全新一代Acti9直流及低压直流断路器等,助力中国用户加速推进减碳。
“绿色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工业的未来
工业是能耗大户,也是减碳重地。在“绿色智能制造”论坛上,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认为,在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两大趋势加持下,工业的未来正是绿色智能制造。“企业必须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工厂的信息感知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价值,实现多层级多功能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效率,减少碳足迹,加速迈向可持续的未来工业。”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田斌表示,创新设计水平决定着工业化程度和制造能力,创新设计是制造业升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倍增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田斌
全球产业观察家林雪萍认为:“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正是企业破局的两把‘长矛’,不同行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借力数字化技术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当下发展与行业未来走向的独特转型之路。”
从传统的设备制造商转型为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江苏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房国荣表示,智能制造对解决农化行业典型痛点效果显著,并能带来“减员、增效、提质、降本、安全环保“等诸多收益。
流程行业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与自动化管理中心主任贾思柔认为:“白银集团通过制定顶层设计、规划和自上而下的集团战略来带动旗下多家子公司的协同升级。”
林雪萍(左一),房国荣(左二),贾思柔(右二)和申红锋(右一)就工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探讨
在数字化浪潮下,创新驱动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实现双碳目标进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阮芳指出:“创新生态的构建将有效聚合生态体系内分散的需求方与供给方企业,实现由‘零和竞争’向‘协作共赢’的转变,以生态协同更好地赋能客户,稳固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创业邦创始人兼CEO南立新进一步表示,“创新不仅关乎企业当下的生存,更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个体企业间的创新竞争将演变为创新生态系统间的模式竞争。”
围绕开放创新生态的建设,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提出“本土化”与“场景化”两大要点。企业不仅要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生态,也应以场景痛点为依托,携手合作伙伴,基于各自优势推进协同创新,构建长期、稳定的生态。
作为施耐德电气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生态合作伙伴之一,中科创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鸿飞认为,企业不仅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将创新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更要找准自身的生态地位,实现内外部深度融合。
蔡婷婷(左一),阮芳(左二),赵鸿飞(左三),南立新(右二),熊宜(右一)共话工业生态创新
当天,施耐德电气 “工业SI同盟”全球计划正式落地中国,加速生态共赢,高效赋能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敏捷且富有韧性的业务运营模式。同时,施耐德电气面向中国工业市场发布了一系列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包括EcoStruxureTM开放自动化平台V22.0版,Lexium MC12柔性输送系统以及EcoStruxure机器专家数字孪生软件等。同时,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中国研发中心(IA China Hub)全面升级,持续加速在中国的本土化创新。
打造可持续影响力企业,赋能伙伴共同进步
双碳时代,企业成功逻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要获得商业成功,还必须具备可持续影响力。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王洁介绍了施耐德电气的可持续发展经验,“要打造可持续影响力,企业除了取得商业层面的成功,还需带动生态圈减碳,推动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一直致力于赋能更多中国伙伴和用户,共同进步,共筑绿色未来。”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王洁
可持续发展已成全球话题,中国减碳行动也在加速。对企业来说,减碳不仅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本届创新峰会通过多层次的深入探讨,广引博证,为中国企业和生态伙伴提供了一场从趋势理念到技术实践的思想盛宴。尹正表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践行者和坚定赋能者,施耐德电气持续创新,以软件和服务的‘两翼’为中国企业提供强劲的减碳动力。只有携手并进,才能推进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