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直聘登陆纳斯达克:中小企业和蓝领成制胜关键
时间:2021-06-18
6月11日,在线招聘平台BOSS直聘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BZ。开盘价33.5美元每股,较发行价19美元上涨76.3%。上市首日,BOSS直聘股价报收于37.2美元,大涨95.79%。截至目前,股价为38.12 美元,总市值达152.5亿美元,元,与上市前的80亿美元估值相比,几乎翻了一倍,仅次于日本Recruit,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在线招聘网站。
亮眼的表现背后, 是BOSS直聘紧紧抓住了招聘行业的“下沉市场”。众所周知,由于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较低的互联网渗透率,“下沉市场”成为各大公司竞相追逐的高地。而招聘行业的“下沉市场”就是中小企业和蓝领群体。
抓住中小企业的痛点
BOSS直聘创始人赵鹏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未来10年,中国企业服务将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 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BOSS直聘共拥有1300万认证企业端用户,服务630万家认证企业。在BOSS直聘服务的企业中,其中82.6%为中小企业。
为什么是中小企业?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劳动力就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光明日报》曾经撰文称,“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过去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国家通过实打实的助企纾困政策,极大缓解了中小企业的困难与压力,实现了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500万户的逆势大幅增长。”
在撰文中,《光明日报》写道:“‘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护航中小企业仍是‘扩就业、保民生、稳经济’的重要任务。”
但是这一庞大的需求群体,在招聘市场上却成为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传统招聘平台更多地倾向于较大的公司,一方面,大公司招聘需求大,资金实力强,能够承受住数额较大的包年合作等;另一方面,对于招聘平台而言,倾向于大公司也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投递简历,从而获取较大的流量。
因而在招聘市场,中小企业处境略显尴尬。中小企业存在一个普遍共性:数量众多,但付费能力有限。
另外一个原因是传统网站的模式往往通过呼叫中心,线下销售团队去拓展企业客户,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分布非常广泛,若想通过以往形式实现大规模的覆盖,必然得增加更大规模销售管理成本。
变革模式和技术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中小企业不同于大公司HR负责招聘的方式,大多数都采用扁平化的成长策略,即企业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直接负责招聘。而BOSS直聘的“直聊”模式正好满足了中小企业的需求,能让业务部门的直属领导或公司负责人直接参与招聘流程中,一方面表达了对人才的尊重和诚意,解决了招聘双方互相等待的时间,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企业的招聘效率,拓宽使用人群。另一方面,企业负责人在使用过相关商业产品后,留存和复购有明显地提升,从而提高用户付费的意愿。
此外,BOSS直聘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收费策略,既给用户提供以线上进行自助式的小额、短期服务购买,也提供基于大额、长期的需求购买服务。简单来说,将以往单一的“批发式的企业服务”增加了“单点零售式购买”,更符合中小企业灵活和低预算的需求。
为蓝领用户保驾护航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的蓝领群体已达4亿人,是白领群体的2倍,但这个市场并未完全线上化。此外,蓝领求职频次高,更多地是依靠熟人和工头推荐,而工厂喜欢“批发式”招工,需求有时很急。
这个群体诱人,却也难啃。要服务好这个群体,并不容易。他们找工作主要关注两点,一是效率要高;二是公司要靠谱。但蓝领用户则长期不在在线招聘行业的服务范畴中,经常面临糟糕的求职体验。
想要服务好这个客群,就得有严格的企业审核、又得有流量倾斜来确保效果,还要考虑这些企业没有专业的HR团队。这就意味着,互联网招聘平台既要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严格审核,又要能快速触达蓝领人群,并考虑这个人群的求职习惯。
除了严格安全风控外,BOSS直聘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红利,通过“智能匹配+直聊+移动”模式很快进入了广大蓝领用户的“备选菜单”,帮助其更高效、更安全地寻找具有保障的工作。截至2021年3月31日,BOSS直聘的8580万个认证求职者中,蓝领用户占到了28.8%。
“直聊”模式提高了对企业的渗透率,也重塑了在线招聘产业链。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认为,BOSS直聘是近年来少有的,在一个体量巨大的刚需行业中用数字工具创造出重要增量价值的企业。
事实上,无论是企业端还是用户端,招聘的本质是“服务于人”。BOSS直聘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赵鹏在致投资者的信中表示,“招聘行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未来BOSS直聘将持续推进技术投入与产品创新,努力服务更大数量的中国中小微企业与长尾工作者。
赵鹏明确提出,“对职业服务基础设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才刚刚开始。”我们将持续聘请和培养更多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产品经理和行业专家,不断提高我们的认知与服务水平。未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将肩负更大的责任,更有动力将前沿技术应用到我们认为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